《遥感数字图像解译》多元化教学案例
一、基本信息介绍
项目教学团队由课题负责人王祎婷、黄远程、杨军、李力组成,团队成员均具有主持或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经历,主持各类科技任务10余项,且均承担过遥感数字图像解译、数字图像处理等本科、研究生课程的教学任务,具有丰富的教学和科研经验,为深化和拓展遥感数字图像解译案例库奠定了坚实的研究基础。
二、案例正文
卫星遥感是大面积动态监测地表环境变化的有效手段。近年来,延安退耕还林取得的成效有目共睹,但是,精细尺度上延安的植被变化呈现出怎样的特征,需要我们通过多时相较高分辨率的卫星遥感数据找到答案。
本案例立足陕西省延安地区,由区域植被变化这一主要问题入手,以延安市宝塔区周边的植被变化为例,利用Landsat遥感影像,结合植被指数和地表覆盖分类方法,对延安市宝塔区周边1999年至2021年的地表变化信息进行提取并分析,从精细尺度上直观揭示延安市宝塔区30年来的城市发展和植被变化特征,为当地近年来生态环境评价和生态文明建设未来方向提供参考。
本案例分析串联了遥感数字图像基础、遥感图像质量改善、遥感信息提取等三个模块的一系列关键知识点,旨在让员工在相互串联的多个具体案例中、形成较为系统的知识框架体系,掌握遥感数据的选择、处理、分析和应用,提高员工学习兴趣,促进员工学会思考、学会实践。
1.遥感数据选择
由于植被在近红外强反射、红光波段强吸收的独特特点,对于地表植被变化分析,通常需要包含近红外波段的多光谱数据。由于本研究时间跨度较长,需要自20世纪90年代至今的多时相数据来分析植被变化,因此,重点考虑光谱分辨率、空间分辨率和时间跨度。图1对比了研究区几种常见的卫星传感器获得的遥感图像。
(a)MODIS 500m (2020) (b)Landsat OLI 30m(2021)
(c)Sentinel 10m(2021) (d)GF-2 4m(2021)
图 1 不同传感器空间分辨率对比图
四类数据中,Landsat系列卫星数据时间跨度最长、空间分辨率较高,因而是最适合的数据。本案例分别选择1995年、2009年、2021年6月的数据,通过对多期数据的处理和植被信息提取,来分析延安市宝塔区周边的植被变化。
2.遥感数字图像类型
对遥感数字图像分析,需要针对特定的目的,选择合适的图像种类。遥感图像类型包括:(1)灰度图像:在遥感中被称为单波段图像,图像的每个像素点的颜色是处于白色到黑色之间的过渡色;(2)伪彩色图像:对象也是单波段图像,只是每个灰度值对应于颜色空间模型中的某一种颜色。对于RGB颜色空间来说,它与灰度图像的差别就在于它的R、G、B值是三个不完全相同的数值,在RGB颜色空间模型中表现为彩色;(3)真彩色图像:只有当红光通道对应于红光波段的辐射亮度、绿光通道对应于绿光波段的辐射亮度、蓝光通道对应于蓝光波段的辐射亮度时,才叫真彩色图像,否则都是假彩色图像;(4)假彩色图像:常用近红外、红光、绿光波段分别对应红、绿、蓝通道来合成假彩色图像,达到突出植被信息的目的。图2对比了不同波段合成的遥感图像。
(a)灰度图像 (b)伪彩色图像
(c)真彩色合成图像 (d)假彩色合成图像
图 2 不同类型遥感图像
3.解译标志分析
地物光谱特性是指地物具有发射辐射或反射辐射电磁波的特性,反映了地物的固有特性,是地物识别和分类的物理基础。为建立研究区解译标志,我们分别基于地面测量光谱数据和Landsat多光谱数据,分析了典型地物所具有的光谱特征,再结合典型地物的空间特征,为不同地类建立解译标志。
根据典型地物光谱特征,结合空间特性,建立解译标志,如图3所示。
(a)林地 (b)建筑用地 (c)水体 (d) 沙地
图 3 典型地物在遥感图像的表现
4.遥感图像辐射校正
从遥感图像的成像过程分析,遥感图像辐射校正包括四个基本环节:
4.1传感器校正
(1)相对辐射校正:消除由于传感器或电荷耦合器件CCD (Charge Coupled Device)探元的响应不一致引起的辐射不均匀效应。辐射校正的第一级产品。
本案例采用三角剖分方法对Landsat ETM+数据进行去条带,结果如图5所示。
(a) 原始影像 (b)去条带后的影像
图 5 Landsat7 ETM+图像去条带
(2)绝对辐射定标:建立DN值与实际辐射值之间的数学关系,得到的是大气顶层的辐射亮度(或反射率)。结果如图6所示。
图 6 辐射定标后的2021年NDVI图像对比
4.2大气校正
大气校正是将大气层顶的辐射亮度值(或大气顶层反射率)转换为地表反射的太阳辐射亮度值(或地表反射率),主要是为了消除大气吸收、散射对辐射传输的影响。
本案例采用基于简化6S模型的大气校正方法。结果如图7所示。
(a)未经大气校正的假彩色图像 (b)FLAASH模型大气校正后假彩色图像
(c)未经大气校正的光谱曲线 (d)FLAASH模型大气校正光谱曲线
图 7 Landsat 8图像大气校正结果示例
4.3地形校正
校正由地形因素导致的图像辐亮度的变化称为地形校正。如果地形不平坦,受坡度和坡向的影响,传感器获得的能量也会变化。本案例采用余弦校正方法对影像进行校正。校正结果如图9所示。
(a)地形校正前 (b)地形校正结果
图 9 地形校正前后影像对比
4.4太阳高度角校正
太阳位置的变化会导致不同地表位置接收到的太阳辐射不相同,从而导致不同地方、不同季节、不同时期获取的遥感图像之间存在辐射差异。
太阳高度角校正如图10所示。
(a)经过地形校正的数据 (b)经过太阳高度角校正的数据
图 10 地形校正和太阳高度角校正后的对比
5.特征提取
本案例使用归一化植被指数(NDVI)来提取植被信息。NDVI是一种波段组合的衍生特征,其主要原理就是植被在红光波段和近红外波段的反射差异。由于植被在近红外波段强反射、在红光波段强吸收,因而NDVI可以强化这种差异从而反映植被的生长状态。NDVI取值范围为[-1 1]。值越大,植被覆盖越好;值越小,植被覆盖越差。NDVI的计算公式如下:
式中:Rnir和Rred是遥感数据中的近红外波段和红光波段的地物反射率。
利用NDVI计算多期Landsat数据NDVI,结果如图11所示。
(a)1995年
(b)2009年
(c)2021年
图 11 多时相影像NDVI计算结果
6.地表分类
本案例采用支持向量机对研究区进行分类。支持向量机是一种监督分类方法,是一种根据已知类别的样本像元去识别其他未知类别像元的方法。监督分类的基本思想是:从研究区域选取具有代表性的训练样本,依据样本选择参与分类的特征变量,然后根据特征变量的统计特性建立判别函数,据此来识别非样本像元的归属类别。主要环节包括:训练样本的选择、监督分类、分类后评价。图13是分类结果。
图 13 2021年延安新城地表覆盖类型
在影像上随机选取验证样本,对2021年分类结果进行评价,得到混淆矩阵如表2所示。由图可知,2021年分类结果的总体精度为91%,Kappa系数为0.89,表明分类结果总体精度较高。同时,对1995年和2009年的分类结果进行精度评价,其总体精度分别为88%和89%,Kappa系数分别为0.85和0.86。由此,说明三期Landsat数据的分类结果精度整体较高,可用于后续地表覆盖类型分析。
表2 2021年Landsat影像分类结果混淆矩阵
|
水体 |
建筑用地 |
林地 |
无植被覆盖 |
耕地 |
水体 |
17 |
2 |
0 |
1 |
0 |
建筑用地 |
0 |
18 |
0 |
2 |
0 |
林地 |
0 |
0 |
20 |
0 |
0 |
无植被覆盖 |
0 |
3 |
0 |
17 |
0 |
耕地 |
0 |
0 |
0 |
1 |
19 |
总和 |
17 |
23 |
20 |
21 |
19 |
7.结果分析
7.1 NDVI变化分析
由图11可知,研究区近30年来植被状况明显向好。选择城市建设较为典型的延安新区,分析其NDVI变化,如图15所示,我们可以从图中看到延安新区建设的过程。自2009年至2021年,尽管延安新区逐步建设,但周边植被明显向好。1995年,该区域NDVI值集中分布于0.2左右,表明整体都是裸地。到2009年,地表植被覆盖增多,NDVI值增加,集中分布在大于0.5左右的区域。到2021年,区域内大部分像元的NDVI值都大于0.6。同样地,以0.6作为NDVI阈值,将NDVI>0.6的区域划分为植被地类,则1995年、2009年、2021年该区域植被覆盖率分别为31.6%、63.1%和75.7%。
(a)1995年 (b)2009年
(c)2021年 (d)NDVI直方图
图 15 延安新区NDVI空间分布图与直方图
7.2地表覆盖类型变化分析
图16(a)和(b)分别为1995年和2009年研究区地表覆盖类型变化。结合图12可知,研究区近30年来林地面积表现出很大程度的增加。其中,1995、2009和2021年林地面积分别为2152.1 km2,2524.4 km2,3482.3 km2。近30年间,林地面积增长了1330.2 km2,增长面积约为1995年林地总面积的62%。需要注意的是,本案例中无植被覆盖的区域中包括了裸露耕地和裸地,而耕地指的是有植被覆盖的地类。由于耕地表面有无植被覆盖均有可能,并且黄土高原区域坡耕地较多,当耕地地表无植被覆盖时、很难在30米分辨率上区分耕地与裸地。因此,为保证结果可靠,没有对耕地进行单独分析,而仅对林地的变化进行分析。
(a)1995年 (b)2009年
图 16 多期Landsat影像地表覆盖分类图
同时,选择延安新区作为典型区域进行局部分析。如图17所示,该区域建设于2009至2021年间,其中,区域建筑用地面积2009年为31.9 km2,2021年增加到了76.5 km2。与此同时,区域林地面积在1995年、2009年、2021年分别为7.0 km2,67.6 km2,169.1 km2,近30年间林地面积大幅增长反映出退耕还林的巨大成效。
(a)1995年 (b)2009年
(c)2001年
图 17 延安新区地表覆盖类型图
结语
本案例利用Landsat系列卫星遥感影像,结合植被指数和地表覆盖分类方法,对延安市宝塔区周边1999年至2021年的地表变化信息进行提取并分析,从精细尺度上直观揭示延安市宝塔区30年来的城市发展和植被变化特征。本案例涵盖了《遥感数字图像解译》从遥感数字图像基础概念、处理流程和方法的一系列知识点,将知识点置于案例中,既实现了理论概念和实践的结合,又可以帮助员工对各知识点形成一个系统的认识。
三、案例使用说明
适用范围
本案例适用于遥感科学与技术专业《遥感数字图像解译》课程,以及地理信息系统专业、测绘工程专业、自然资源与地理专业《遥感数字图像处理》课程。
配套教材
朱文泉,林文鹏.遥感数字图像处理:原理与方法.北京:高等教育出版社, 2015.
教学目的
1.使员工掌握遥感图像处理的一般流程和基本方法,理解每个环节的意义和作用;
2.培养员工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,能够针对具体应用设计处理流程,选择恰当的方法,得到满足精度的结果;
3.激发员工学习遥感数字图像解译的兴趣。
要点提示
本案例针对区域植被变化分析的特定应用,串联遥感图像处理的整个环节,其分析要点如下:
1.选择合适的遥感数据,需要从遥感图像的特性和地物特性两个方面来分析;
2.遥感图像辐射校正,从各个环节的作用和必要性出发,针对特定的应用目的,设计合适的处理流程、选择恰当的方法;
3.植被信息提取的方法选择和比较;
4.得到满足精度要求的结果,从影响精度的因素出发分析。
教学建议
授课过程采取多元化教学方法,综合使用讲授法、案例法、问题法、演示法、比较法等,引导员工理解和掌握知识要点。
四、致谢
本项目由云顶7610备用网址“本科教学案例库”建设项目支持,项目名称:“科研方法教学案例——《遥感数字图像解译》多元化教学案例。